人造语言 维基
Advertisement

這是有關亞忒拉的歷史(Istoriè d'Atra)。最早亞忒拉人居於今羅馬尼亞一帶,據史書紀載,人們組成以「布奎托達」(Bucuèttoda)為名的集團(或王國),以各城市推派出來的長老團共同治理王國。隨著匈人入侵,亞忒拉人跟隨歌德人遷徙到了今義大利和法國交界處。在那裏的王國不再以布奎托達為名,而是歸順在法蘭克王國底下的一群民族,時常和勃根地人起爭執。

最初有關亞特拉人的文獻紀錄是羅馬帝國時期出現在對外征戰的報告書中,有著如「亞特利埃」、「阿鐵厘」等稱呼。目前學者仍然在尋找希臘人口中的「阿塔萊」或「浮廓查」是否為亞特拉人的祖先的證據。

中國史書對於亞忒拉的紀載源於宋代,「自西來者,有阿茶之賈,謂其國新立。」而到了元代乃至明代時,曾出現過「亞茶」、「一輟」、「惡茶」、「阿他」、「斡佗」等名稱。清代時在台州被占領後多以「雅特勒」稱。民國時期始定為今名「亞忒拉」。

亞忒拉人在神聖羅馬帝國不平等的統治政策下選擇建立新公國,有別於原本日耳曼人的公國。但是多山的土地讓亞忒拉農業一直無法順利發展,尤其是東北地區,使得亞忒拉的內戰頻繁,也使得亞忒拉走上民族主義橫行之路。1519年,列強干涉內戰導致亞忒拉王國建立,1925年列強再次干涉的危機使得法西斯主義抬頭。直到第三共和國的建立以及熱格里斯危機,才讓亞忒拉重新對歐洲敞開心胸。

亞忒利亞公國(Duciatto Atrèliè, 901-1520)[]

獨立 l'Èstabli[]

西元901年,查理曼大帝的法蘭克帝國分裂後58年,亞忒利亞自下勃根地王國分裂出來。早在西元889年,下勃根地王國的權臣高個子海根斯(Χègeunss van Aultt)對於當時的統治者瞎子路易(Louis the Blind)感到不滿。穆斯林在889年時在聖特羅佩附近建立了基地,使的虔誠的高個子海根斯產生焦慮不安。6月時,穆斯林甚至攻擊了海根斯的領地,但是瞎子路易卻不聞不問,海根斯一氣之下不顧瞎子路易的命令出動自己私人的軍隊欲把穆斯林殲滅。在穆斯林還沒完全被趕出下勃根地前,高個子海根斯就因為擅自行動而被趕出下勃根地。

他的弟弟鬍子海根斯(Χègeunss lè Barbè)除了集結其軍隊外,並號招了同是亞特拉人的壯丁一同趕出穆斯林。鬍子海根斯於901年3月時在海港巴托克(Batocuo)起義,先後併吞了上下勃根地王國,勢力範圍逐漸從沿海伸向內陸、從勃根地伸向法蘭西王國。最終在馬爾戈戰役被法蘭西王國擊敗,亞忒利亞公國的擴張告一段落。

905年,神聖羅馬帝國突然發出聲明,依照海根斯的血統,亞忒利亞王國應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為此鬍子海根斯感到非常憤怒,「亞忒利亞王國是亞特拉人的!」而為此神聖羅馬帝國選擇出兵,併吞亞忒利亞王國。鬍子海根斯被處以絞刑,帝國方面另外派了他的親戚,希爾博‧達爾魯‧熱格里斯‧海根斯,來治理被降級了的亞忒利亞公國。

豐收戰爭 Guer dè Lè Rèkolt[]

隨著神聖羅馬帝國裡的皇位繼承未來越激烈,亞忒利亞公國的公爵法萊培亞(Φalepèa)的兒子們也起了爭執。1357年,正值英法百年戰爭初期,紅髮路艮(Lougen lè Kapllius Ross)和驍勇路艮(Lougen van Kauroğ)起了爭執。在爭鬥中失了利,卻在軍隊中頗具有公信力的驍勇路艮,以軍變的方式佔據了亞忒利亞公國北方的薩西烏斯(Sasihus)。紅髮路艮不但在後來的皇位爭鬥中失敗,征戰驍勇路艮的叛軍也長期無果,這時又不可能求助法國,只能以默認驍勇路艮成立新公國收場。驍勇路艮取得岑普塔(Tenpta)後,將斯塔圖冷(Setatleun)定為首都,公國名從原本的上亞忒利亞公國改為普里提西亞公國(Duciatto Prèlitesia)。

西元1402年,普里提西亞公國的統治者維塔蘭(Vektarram)累積多年的憤怒終於爆發。自從紅髮路艮的兒子路易斯姆以來,亞忒利亞公國總是對於普里提西亞收取高關稅,讓普里提西亞公國獲利持續低迷。維塔蘭無預警地在秋天進攻亞忒利亞公國北部的努加萊(Nugèlaii)和賽欽比斯(Sezinbèss),雖然初期靠著和勃根地公國及其他友好諸侯取得了優勢,但亞忒利亞公國先後求助法國及米蘭公國,並大量雇用傭兵,戰爭後期反過來擊敗了普里提西亞公國。

雖然亞忒利亞軍在進入首都斯塔圖冷時有發生過爆炸案(傳言是維塔蘭的妹妹璐恩所為),但歷史已不可考。由於維塔蘭選擇在秋天豐收之時、小麥出口之際發動戰爭,除了「普忒戰爭」外,當地人習慣以「豐收戰爭」(Guer dè Lè Rèkolt)稱呼期間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戰役。

進攻米蘭 Lò'nved pit Millan[]

藉豐收戰爭整頓王朝、凝聚意識的亞忒利亞公國,逐漸把焦點放在義大利上。普里提西亞及亞忒利亞的小麥流通問題解決後,接著就是前往東方的貿易路線被威尼斯共和國壟斷。雖然這個問題早在豐收戰爭前就早已存在,但是問題在豐收戰爭後才加劇,不得不讓亨德徹家族思考接下來的路程。盡管巴托克(Batoscuò)和奇爾濟斯(Cilzis)兩個大港仍然能把亞忒利亞公國的布料送往地中海東部,但一上岸就被穆斯林控制,基本上也是行不通的。這麼看來,要打破亞忒利亞的困境,唯有入侵威尼斯一途。

單靠亞忒利亞的薄弱軍事力量是不可能抵得過威尼斯、威尼斯前鋒的米蘭和他的可能同盟夥伴。西班牙的崛起也令亞忒利亞警戒起來,於1492年與法國簽訂《魯爾奎普條約》,亞忒利亞讓路給勢必要經過熱格里斯進入皮埃特蒙的法軍,但法國要和亞忒利亞偕同瓜分米蘭和威尼斯。當時的查理八世為了取得這個道路上的障礙的認同,不得不簽了條約。

1494年查理八世進入義大利。雖然他的目的地在威尼斯,但仍然分了一小支軍隊前往支援亞忒利亞進攻米蘭。起初聯軍在攻擊上佔有優勢,但米蘭雇用了傭兵,將聯軍擊潰,甚至收服了阿爾卑斯山以東、原屬亞忒利亞公國的土地。在位的欽德拉二世(Tindella van Dutèrs)為此感到懊惱不已。

然而1499年威尼斯的雄心給了亞忒利亞另一次機會。法國的路易十二應威尼斯之邀進攻米蘭,欽德拉二世也派軍支援。攻下米蘭後,路易十二遵守《魯爾奎普條約》,將一部份米蘭的土地割給亞忒利亞,隨即把矛頭指向那不勒斯。盡管神聖羅馬帝國對於亞忒利亞公國協助法國併吞米蘭一事感到氣憤,其他諸侯只是袖手旁觀,正氣在頭上的皇帝已無實質權力。

國內進攻威尼斯的呼聲不斷高漲,終於迫使瓦蘭納三世(Valanad van Treteus)加入教宗號召的康布雷同盟。1509年,威尼斯淪陷,法國將一部份領土讓給亞忒利亞。1511年,宗教再度號召返法聯盟,雖然聯盟最後瓦解,但法國還是因為米蘭被瑞士傭兵佔領而退出義大利。亞忒利亞也在失去米蘭、和在威尼斯的土地被切斷的困境下退出義大利,固守1494義大利戰爭前的領土。盡管國內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更加凝聚,鄰居義大利諸小國的經濟水準卻倒退好幾百年,貿易萎縮,貴族大多轉向投靠北方諸侯或西方法國。

第一次亞忒拉內戰 Guerr Sivil Primò an Atrèlia[]

First Civil War of Atra

第一次亞忒拉內戰示意圖。東北軍佔據圖中青色區塊,淺藍色箭頭為其軍力;西南軍佔據圖中米黃色區塊,土黃色箭頭為其軍力。橘色箭頭為法國軍,紫色箭頭為奧地利軍,藍色箭頭為義大利軍,暗綠色箭頭為西班牙海軍,紅色鏈線為戰線。

從米蘭帶回的難民、義大利這個重要經濟貿易夥伴、以及進攻米蘭的所造成的損失,令亞忒利亞公國東北部的侯爵們開始徵收起各式各樣的重稅,教堂內也開始販賣五花八門的贖罪券,其中以路博烏斯侯爵(Marcues dè Luborrhus)最為惡名昭彰,他曾親自帶領自己的騎士們到處搜刮搶劫,活像個盜賊。沉重的繇役令農民逐漸心生不滿,特別是飽受戰火摧殘、被來自南方貴族瓜分的北方農民(豐收戰爭後)。西元1515年,亞忒利亞北方農民響應神聖羅馬帝國內的農民起義,約三千人的混編軍佔據了關隘重城蓋特倫(Gettalòn),隨後東北部的侯爵們及農民們紛紛揭竿,和熱格里斯及西南部的貴族們對立。起初蓋特倫的農民軍和當地侯爵發表聲明,「我們只想改善生活,不想讓戰火延燒到整個亞忒利亞。」但仍被東北軍打壓聲音。東北軍一旦由侯爵帶了頭,目的便由改善繇役轉為把貴族重新洗牌。

西元1516年,戰事迅速從零星起義變為亞忒利亞內戰,依賴外國的亞忒利亞反而使他自己成為歐洲列強的角力戰場。哈布斯王朝的奧地利、在西南方虎視眈眈的西班牙,和西南軍所依賴的法國,在亞忒利亞這一公國裡爭鬥著。

隨著歐洲列強的介入,西南軍和東北軍開闢了三個戰線:東方戰線;西方戰線,以及南方戰線。東方戰線為東北軍火力主攻地區,加上傭兵團、奧地利軍及部分義大利軍,但是戰線在東北區這一次相較之下過於長遠,再加上各國軍隊之間無法協調良好,即使擁有比西南軍還要多的軍隊,戰情還是陷入膠著;西方戰線則是東北軍和亞—法聯軍的主要戰場,由法國和西南共同迎擊。南方戰線則是圍繞在巴托克及奇爾濟斯兩大港口,大大小小西班牙海軍及亞—法聯軍的海站在這裡上演。西線被突破後,原本亞—法聯軍可望征服東北軍,但某些來神聖帝國的農民軍紛紛湧入亞忒利亞公國,讓戰事停滯了三年。

連年的戰爭讓國家的財政吃緊,東北軍的農民更加貧窮,西南軍的海港被砲轟得失去效用。1519年,奧地利由查理五世接管後,曾有一度考慮過停戰,先後派人調停。3月26日,西南軍和東北軍首度在拉爾慕因(Larrmuèn)談判,但因為就條約內容無法達成共識。在之後的四個月內,兩方陣營先後在熱格里斯、亞普亭,及斯塔圖冷談判,始終沒有結果。

濃湯論和清湯論 Teèriè van Sup Denso et Teèriè van Sup Mind[]

西元1518年,西方戰線被突破,東北軍的黑德開因侯爵(Marcues dè Χedkèin)提出了「濃湯論」(Teèriè van Sup Denso)。

「亞忒利亞公國,就像其他國家一樣,應該是凝聚在一起、有向心意識的。人民向國家靠攏,而國家照顧人民。

農民窮困,我們可以改善,西南方的貴族們可以透過捐贈資產、東北方的侯爵可以透過釐清土地改善農民問題。

如今卻讓一群被利益沖昏頭的人,舉起分裂國家的旗幟往西南方衝過去。

亞忒利亞公國,應該像是一碗薩裘濃湯一樣,九層塔、茴香、蘿蔔、洋蔥恰好互相提味,

遠從三千里外的旅行者紛紛慕名而來。如今九層塔卻因為忌妒洋蔥的辛辣而搞爛了一碗湯,這難道是我們所樂見的嗎?」

雖然黑德開因侯爵提出這樣的言論,有三分是受到西方戰線被擊潰的影響,起的動搖之念。而1519年的談判接二連三地失敗後,西南軍的古珥本侯爵(Marcues dè Gurrbeund)(亞米爾.西裴頓,Iamirr Χippèteun)則提出了「清湯論」(Teèriè van Sup Mind)。

「亞忒利亞應該是像一碗清湯一樣,任誰都可以看到它的內部,癥結也好,富貴也好,沒有什麼是瞞得住的。

內戰的事,列強的事,談判的事,出了亞忒利亞誰會不知道呢?

然而,原本好好一碗清湯,卻因為愚笨的廚師加進了額外的辛香料,讓這碗湯變質了;

五顏六色的香料鬥得你死我活,有的還要清湯裡的食材一起送死。整碗湯都報銷了,是我們所想要的嗎?」

此論一出,立刻得到了亞忒利亞公國國內廣大人民迴響,盡管對於列強來說,這是非常、十分地冒犯,特別是長久以來依賴法國的亞忒利亞公國,現在還是並肩作戰的西南軍。古珥本侯爵和西南軍承認自己是「懵懂無知的廚師」後,和東北軍展開談判。1520年2月7日,兩派人馬達成協議,停止內戰,並從神聖羅馬帝國獨立出來,從原本的亞忒利亞公國(Duciatto Atrèlia)蛻變為亞忒拉王國(Regnuu Atra),並由提倡「濃湯論」的古珥本擔綱首任國王。

對於新敵人出現在歐洲這個舞台上,奧地利、法國和西班牙這些原本想在亞忒利亞取得利益的列強非常氣憤,但是投入內戰使得國家力量疲弱,短時間內無法再出兵擊倒這個新王國了。

HIstory of Flag

亞忒拉國旗變革。在公國時期都是用兩色旗,王國建立、西裴頓王朝開始後,國旗變成如今的西裴頓柵欄。

亞忒拉王國(Regnuu Atra, 1520-1925)[]

加爾符達危機 Kris Garvidad[]

時值亞忒拉內戰的西元1517年,馬丁路德發布了《九十五條論綱》,在歐洲掀起一場宗教革命潮。這股潮流對於信奉天主教的亞忒拉來說無疑是場威脅,但由於那時正處於亞忒拉內戰,因此起初對於亞忒拉的影響力並不是那麼大。

曾任古珥本侯爵、現在擔任國王的錫爾姆.西裴頓(Χirm Χippèteun),及他的後代們,秉持著清湯論的理念,免於亞忒拉王國陷入宗教內戰。西元1550年,北部的威斯特瑪和黑德開因起了零星的宗教衝突,讓謝爾德二世緊急地發表了《陽台宣言》——亞忒拉王國內所有教堂及人民皆可信奉其宗教。這讓亞忒拉的宗教衝突減緩許多。

但是支持西裴頓王朝的天主教及羅馬教廷,在亞忒拉王國的地位並未因此而衰弱。即使《陽台宣言》發布了,天主教仍然為亞忒拉王國的國教,並且掌握著大量的財富。一直為人所詬病的天主教,滋養了亞忒拉境內的新教徒。西元1603年,威勒緬三世(Velèmièn van Treteus)從西班牙回來。他是位受天主教洗禮的王子,替他那膝下無子的叔叔登上王座後,開始迫害王國西部和北部的新教徒,大興天主教,並宣布凡是天主教以外的宗教都是非法的。作為回應,秘密宗教組織「加爾文亞忒拉」在首都到西北地帶之間策畫一系列暴動。

西元1618年,布拉格發生扔出窗事件,隔年波西米亞軍直逼維也納,威勒緬三世的兒子亥俄敦一世(Χoèdon van Primò)偕同天主教同盟出兵援救。他知道不能將亞忒拉的軍隊傾巢而出,王國西北部的新教徒動亂仍然尚未平息,特別是扔出窗事件發生後。

法國在三十年戰爭中為哈布斯王朝的在崛起感到驚恐:他需要盟友,需要剷除後患。亞忒拉王國西北部的動亂吸引了他的注意。西元1623年,法國暗地資金援助加爾文亞忒拉,反抗軍首度於8月9日占領加爾符達(Garvidad)。隨著加爾符達的占領,其他許許多多新教團體也開始出現。威勒緬四世唯恐再度步上亞忒拉內戰的後塵,而甚至恐懼哈布斯王朝獲法國會滲透亞忒拉內部,立刻重申了《陽台宣言》並廢除天主教的國教地位,清算了天主教在亞忒拉的財產,赦免加爾文派及其他宗教。加爾文亞忒拉同意威勒緬四世的英明作法,宣布解散。但是同時西裴頓王朝也表示不會對他國宗教問題干涉,深怕自己國內在這種不穩定的狀況下會再發生一次內戰,讓法國稍感失望。

西元1648年的西發里亞條約,神聖羅馬帝國承認亞忒拉王國的獨立地位。事實上亞忒拉王國已經獨立近一百年了,只是神聖羅馬帝國並不承認。

法國大革命和反法同盟 Lò Rèvoluž dè Φrans et Lò KOLIT[]

西元1792年,法國發生革命,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路易十六在翌年被處死,為歐洲皇室帶來恐慌,紛紛組成反法同盟。接壤法國的亞忒拉王國開始緊張起來,西裴頓王朝(Dunio dè Χippèteun)急切尋求反法同盟的支援,終於1793同盟誕生。

法國與亞忒拉的戰事在1794年就開始了。亞忒拉尚未準備好應戰,西邊的重鎮魯丁(Luttin)和約爾任(Iožon)就在3月23日被攻下。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某些邦和薩丁尼亞的援軍抵達後,西裴頓王朝派出格拉奎將軍(Kapteun Glaakuès)統帥約20萬的聯軍,在米連山和法軍決戰(4月5日)。此一戰役擊潰法軍,並收回亞忒拉王國的領地。但是法軍先後於同年9月18日、10月23日、1975年4月3日對亞忒拉進軍,佔領了熱格里斯以西的大片領土。亞忒拉軍始終死守熱格里斯,直至5月29日法軍攻陷熱格里斯,亞忒拉王國被迫簽定《熱格里斯條約》,除了賠償巨額外,亞忒拉王國還要割讓西邊的美泰美西亞(Merrtèmisia),那裏有王國的重要海港,為亞忒拉帶來鉅額的商業利潤。亞忒拉王國簽訂條約、退出反法同盟後,法國軍直接跨越阿爾卑斯山,為進攻義大利做準備。

日期 戰役 結果
1794,3,2 魯騰戰役 法軍勝
1794,3,10 魯丁戰役 法軍勝
1794,3,15 哈布霍爾戰役 法軍勝
1794,3,23 約爾任戰役 法軍勝
1794,4,5 第一次米連山會戰 亞—奧—薩—神聯軍勝
1794,6,6 納米列戰役 亞軍勝
1794,6,28 魯爾奎普戰役 亞—奧軍勝
1794,7,15 仲夏攻勢 亞軍勝
1794,9,18 第二次米連山會戰 法軍勝
1794,10,23 奧賽特戰役 法軍勝
1795,3,9 普連坦戰役 法軍勝
1795,4,3 第一次熱格里斯戰役 亞—奧—薩—神軍勝
1795,5,29 第二次熱格里斯戰役 法軍勝,熱格里斯淪陷

1799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成立,但西裴頓王朝尚未從巨額賠款的經濟創傷中恢復,雖然想要雪美泰美西亞的恥,但婉拒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地利的邀請。

在亞忒拉語中,全部都大寫的 KOLIT 指的是「十八十九世紀成立的反法同盟」這個專有名詞,小寫的 kolit 僅僅當作動詞「結盟」用。

薩伏葉爾王國 Regnuu Savoèr[]

拿破崙稱帝後,計畫於西元1805年進攻英國。隨著和英國的海戰情勢逐漸對他不利,他把焦點放在東邊的奧地利,而他勢必要先剷除亞忒拉王國這個路上的障礙。西元1805年5月9日,拿破崙入侵亞忒拉王國,僅花四個月的時間即把熱格里斯攻陷。西裴頓王朝的茲爾霍格二世(Zerhug van Dutèrs)逃往瑞士尋求庇護。同時,拿破崙在原本亞忒拉王國的地方扶植了新政權——薩伏葉爾王國(Regnuu Savoèr),作為入侵義大利及對抗奧地利的準備。

西元1815年,拿破崙戰敗,維也納會議召開。茲爾霍格二世派遣前外長魯登.切爾葉(Luden Tirğès)前往參加維也納會議,不過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奧地利皇帝法蘭茲一世的娛樂派對上度過的。終於在切爾葉及其他抱持圍堵法國原則的國家商議下,西裴頓王朝復辟,茲爾霍格二世重新登上王位,除了在《熱格里斯條約》中被割走的美泰美西亞外,亞忒拉王國還可獲得亞海(Arhèd)和加林彭(Kallipòn)兩塊地。這兩塊地生產煤礦及鐵礦,對於亞忒拉王國來說無疑是一份大禮,雖然其所費不貲。

亞忒拉在非洲與亞洲 Atra'n Afrik et Aša[]

亞忒拉在非洲和亞洲的活動大致可分為三段:擴張(1813—1840)、侵略(1852—60)、競爭(1876—1911)

第一階段[]

維也納會議中得到的亞海和加林彭在五年內帶給亞忒拉繁榮和財富,在與拿破崙戰爭中全數捐出去的海軍也建立起來。亞忒拉的海軍從公國轉為王國那時的內戰起就一直疲弱不振,一來是西班牙艦隊的持續炮轟下,原有的商港及軍港摧毀殆盡,一來是發生在宗教改革期間的大投降(Lè ARRÈND Grand)讓亞忒拉王國再次失去海軍力量。建立在山巒間的海港不易聯絡,使得海軍叛逃或被攻陷的機率很高。

真正讓亞忒拉海軍崛起的是維達維亞戰爭(Guerr an Uèdadvèa)。西元1813年,路西斯·布魯耶率領亞忒拉海軍,進攻了位在直布羅陀海峽南方的維達維亞半島,儘管那是一塊小半島,對於亞忒拉王國來說,那裏是亞忒拉要踏出地中海的補給站:山巒間的海港不易流通貨物,美泰美西亞的海港也不易接收東邊物資。

那時掌控維達維亞半島的是摩洛哥王國,但是亞忒拉艦隊登上半島五個月後才有了回應。西元1814年,摩洛哥王國舉兵欲將亞忒拉勢力攆出去,傳訊兵火速趕回欽第(Tindè),亞忒拉西邊的大軍港。亞忒拉立刻增援海軍,並計畫從三方包圍維達維亞半島,以圖勝利。8月,亞忒拉王國和摩洛哥王國達成停火協議,儘管協議中讓給亞忒拉的維達維亞半島僅僅只有當初佔領時的一半,對於王國來說已經夠了。

當時亞忒拉王國最感興趣的是東方,美洲都是歐洲列強的殖民,非洲也是,除了和伊斯蘭國家的貿易關係外,西裴頓王朝更想要的是增加新的經濟夥伴。西元1819年,海軍總督布魯耶提議在南非建立據點,以支援前往印度或更遠的中國。剛上任的茲爾霍格四世立馬答應。西元1820年3月,亞忒拉海軍抵達南非西部,和英國起了點衝突,最後還是順利地建立起亞屬波隆隆那(Polonona dè Atra)。那裡地理環境和亞忒拉類似,甚至能養起亞忒拉特有的亞忒拉綿羊,對於紡織業來說是挺吸引人的地方。1823年,亞忒拉和英國達成協議,把波隆隆那擴大了些,但同時也要支付那片多出來的土地的租金。盡管1825年的紡織工業革命讓亞忒拉國內的市場趨近飽和,波隆隆那還是成立了不下三十間紡織工廠,山上放眼望去都是綿羊。

茲爾霍格四世眼見市場飽和,鞭促了海軍往東邊發展勢力好開通商路。1827年,亞忒拉來到了克拉地峽,欲建立起殖民地,遭到暹羅的反擊。西元1830年,亞忒拉來到亞齊,建立了亞屬亞齊。在接下來的6年內,亞忒拉不斷擴大在亞齊的占領地,並陸續成立亞屬巴巴達加(Pabadagad)、亞屬他多洞(Tedtun)以及亞屬涅者(Nesgor)等蘇門答臘北部的殖民地,同時亞忒拉王國也派兵支援在印尼的鎮壓叛亂。西元1836,基於行政開銷,亞忒拉國會決議精簡殖民地,上述的許多地區合併成亞屬印度尼西亞。

即使佔領了印度尼西亞,亞忒拉在亞洲的市場還是小的可憐。中國仍處於天朝體制而不願開放港口,日本亦處於鎖國狀態而禁止亞忒拉船隻入港。雖然如此,印度尼西亞的屬地還是帶給亞忒拉許多價值稀有的動植物。茲爾霍格四世認為這已經是極限而有意放棄繼續擴張勢力,1840年克萊門德二世更直接表明放棄侵略的態度:是時候該用「新工業」改革亞忒拉了。

第二階段[]

Atra Empire 1860 2

1860年時亞忒拉王國版圖,王國以紅色標示,殖民地以藍色標示,並加註建立(合併)日期。

克萊門德二世推動工業革命,三年短短的時間就有五條鐵路橫跨亞忒拉中部的山脈,解決了自古以來東西兩方物資流通困難的問題。然而,也因為如此,亞忒拉對於鋼鐵等工業原料更加渴求了。1852年,賽伯森二世和國會達成共識,建立起「日落陣線」(Φrònt van Solambrè,古譯索蘭裴陣線,solambrè即日落),在非洲西部和印度西部建立起輸出礦產的殖民地,同年11月立刻出兵黃金海岸,取得亞屬黃金海岸。1853年亞忒拉從葡萄牙手中佔領了迦米格。1855年亞屬印度成立。1856年亞屬西德干在第一次西印度戰爭中成立。

在日落陣線的建造之餘,賽伯森並未忽略亞洲的中國。亞羅號事件一發生,立刻引起賽伯森的注意,他已經等待時刻很久了。他以1855年的廣州焚船事件為由,與英、法共同出兵中國,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中亞《北京條約》後,亞忒拉除了賠款外,亦能得到亞忒拉在東亞的第一塊殖民地——台州。

時值太平天國內亂,亞忒拉願意提供協俊軍隊訓練及援助,就像其他列強一樣。

賽伯森還在處理鴉片戰爭的事務時,另一個好機會到來:印度民族起義。有鑑於第一次西印度戰爭的血淋淋教訓,亞忒拉一直不敢對英國的印度做出太大動作。這次出兵印度引起了許多國會議員的反彈:他們認為亞忒拉花太多經費在國防上了,標榜歐洲大學的普格森大學一直未能如期完成。即使如此,國會內還是以七比三的票數支持出兵印度,畢竟那是國會和賽伯森「約定好的日落陣線」。1857年,亞忒拉公開表明反對英國暴力鎮壓印度人民的宣言,並以解放印度為由,朝孟買進軍,實際上是為了要擴張位於印度西部的土地,並串聯西印度、西德干和犍勃津(Tenborgğun)三個亞忒拉在印度的殖民地,整合成「亞屬印度」。

戰爭初期雖然是亞忒拉佔了上風,但是位於北部的西印度內有著劇烈的宗教問題,反倒丟失了Χudin和Dakemaği兩塊地。同年九月,英軍重新佔領德里,亞忒拉在印度的殖民地也合併成亞屬印度後,兩國簽屬了協議,雖然亞忒拉賠了款,但是賽伯森和他的國會相信統整過的殖民地會值回票價。

西元1860年,賽伯森二世在視察孟買時腦溢血去世。他原本計畫要去新得到的台州勘查,然而對他而言,日落陣線一直是他最在意的。騰古拉一世上任後,便不再熱衷於爭奪殖民地,轉而建設大學、改革工業、整頓社會、建設鐵路,以及完成國會一直希望的普格森大學。

第三階段[]

Atra Empire 1900

第三段侵略行動更為瘋狂,並且集中於非洲。藍色區域是原有殖民地,青色區域是在1876至1900間增加的殖民地,而橘色區域則是在《亞法非洲協約》中割讓給法國的土地,紅色邊界則是該協約中既定疆界。

第三階段的殖民地爭奪起源於在南非發現的巨大礦產資源(黃金及鑽石)、以及失去德意志南部邦國的經濟合作關係(多半是鐵的供給),令儀埃托二世(Iaètu van Dutèrs)再次把帝國主義搬上檯面。

第三階段的侵略行動在非洲除了縱向深入(Lò Profdè Longitèudam)外,還有橫向連結(Lò Kohet Latitèudam),串連起在西非建立的諸殖民地,除了提供海軍基地外,切斷各國的海上運輸據點,藉此課以高關稅。侵略行動以1876自葡萄牙手中買下的南安哥拉開始(南安哥拉貿易案),1877亞忒拉以軍隊攻下東邊賴比瑞亞(第一次亞賴戰爭)。

亞國的殖民地擴張行動對法國來說是一大威脅,尤其是亞國想要在西非建立殖民地,那等同於是和法國競爭。西元1878年,法軍和傭兵團來到了薩姆赭(Samğag),強大的兵力對於兵力過度分散的亞國來說只有妥協的餘地。同年,《亞法非洲協約》簽訂,亞國只能保有克拉瑪拉、汪爾普兩塊在西薩哈拉的殖民地,並且除了亞國只能在赤道以南的地方擴張勢力。不過相對的,法國也會提供探索的援助,就某一方面也是藉由改變亞國殖民重心、拉攏亞國來對付在南方的英國。

1878年,儀埃托二世過世,取而代之的克萊門德三世則沒有積極作為,也導致他在1880的修憲大會上丟掉國王的權力。1882邁裡奈首相(Mailinè)重導亞忒拉的侵略,並代表亞國前往1884年的柏林會議,會晤其他十四個國家,並且在會議後加速擴張勢力範圍。1887,亞國和英國就盧耶比無法達成協議,直到溫和派外長姆薩上台才有所改善,而他同時也和法國簽訂《亞法友好協約》,消彌赤道以南的紛爭,亞忒拉在非洲的侵略告一段落。

西元1886年,德國欲擴張在納米比亞的殖民地,那時由亞國所屬的南納米比亞和中納米比亞管轄,因而兩國起了衝突。在接下來的兩年中,亞國雖然在納米比亞戰爭中贏得勝利,但是擔心德國會報復,因而轉向投靠法國陣營,這也是日後亞國家入協約國的關鍵。

1905年,亞國基於支持法國而對摩洛哥作為法國保護國表示支持,同時她本身也或多或少能夠從維達維亞多撈點好處。1908年,法國與亞過正式簽署《亞法協約》,為崛起的德意志帝國做好作戰準備,亞忒拉不僅在地中海提供軍事協助,在陸上亦能提供支援。

東北的分離主義 Separatizmo'n Nord-Èst[]

亞忒拉東北地區自從普里提西亞公國成立以來,便瀰漫著分離主義的氛圍。而這群分離主義者當中,在東邊有一分支稱作「義大利解放黨」,旨在「解放」在亞忒拉的義大利人。

義大利解放黨的勢力從1820年義大利嘗試革命起便開始滋長,行動從1826年的猶沙暴動開始持續以游擊戰的方式在東北地區宣揚分離主義。1828年,茲爾霍格四世為了不讓分離主義影響亞忒拉的殖民行動,便宣布義大利解放黨為非法團體,企圖以國家主義壓制暴動。1840年,克萊門德二世上台主政,帝國主義第一次在亞忒拉式微,動亂再起。

西元1857年,時任義大利解放黨領袖的奇里基夫(Kirèğèv)公開譴責賽伯森二世「在印度對人民的暴行」。他曾表態過,「他會對好幾千里外的印度人那麼幹,何嘗不會在他家後院對義大利人這麼幹?」,並在當年11月17日發動「冬天遊行」,企圖使薩伏伊尼四大區(Lèss Reğònèv Cuatrè van Savoènèa)併入薩丁尼亞王國。賽伯森當然不會放任窩裡反這樣放肆,於19日以「清山行動」作為回應。奇里基夫逃往薩丁尼亞王國,和加里波底祕密會晤。奇里基夫以民族主義成功說服了加里波底,讓他秘密支援義大利解放黨的分離行動,「奪回義大利人的土地」。

1860年10月26日,亞忒拉王國取得台州,30日賽伯森二世腦溢血去世。奇里基夫認為時機成熟,便在11月9號掀起「十一月暴動」,義大利解放黨復出。甫上任的騰古拉一世對東北地區(特別是薩伏伊尼四大區)尚未完全掌握,就讓義大利解放黨佔領加比亥。11月10日,薩伏伊尼四區紛紛響應行動,宣稱效忠於義大利解放黨,騰古拉則譴責「義大利使亞忒拉分裂」。

11日,在斐切特首府古加薩(Guğosò)和普里地首府堪丹(Kandòn),解放黨和皇家軍發生流血衝突,加比亥最大城市賽隆倫(Sèlonluin)也在12日發生衝突。13日,眼見情勢不利,奇里基夫帶著他能控制的加比亥和萊爾頓投降義大利,騰古拉一世堅持投降不成立,聲稱兩大區仍在西裴頓王朝的管轄下。15日,薩丁尼亞國王伊曼紐二世出席在賽隆倫的受降典禮,宣告加比亥和萊爾頓由薩丁尼亞王國接收。皇家軍和亞忒拉人紛紛撤出兩大區,騰古拉一世也對伊曼紐二世大聲譴責,甚至有「氣到地板被跺壞」的說法,也讓他加速建設亞忒拉,重心轉為國內建設(而非賽伯森的國外殖民)。

六天的分離行動讓亞忒拉東北區域蠢蠢欲動,分離主義再度升溫。同時反抗分離的民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也漸漸抬頭,孕育出六十年後的法西斯政權。

Atra Domain Change

亞忒拉王國領土變遷圖。紅色部分為加林彭和亞海(後被分割成若干大區),藍色部分為加比亥和萊爾頓,黃色部分為美泰美西亞。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1925年革命 Guerr Maunzs Primò't Lò Rèvoluž 1925[]

Revolution in 1925

1925革命演變圖。紅色區域為亞忒拉進步組織、亞忒拉人民共和國掌控區域,紫色為自由亞忒拉、亞忒拉第一共和國領域,藍色為亞忒拉第二共和國。

西元1914年,德國向法國宣戰。雖然亞國並不在戰火波及範圍內,但依然提供約120萬軍力支援,並隨即加入協約國陣營。起初亞國對於同盟國的義大利極度堤防,在邊境部署了約150萬兵力,亞忒拉和義大利的衝突逐漸升溫,直到1915年義大利倒戈,原本駐紮在邊境的軍隊才轉為支援義大利抵抗奧匈帝國。

儘管如此,亞忒拉在戰爭上的支出比以往任何一次戰事都還要來的大。亞忒拉支援義大利的行動也遭到一些人的質疑:他們大多是民族主義者,為被薩丁尼亞奪去的萊爾頓(Rardun)和加比亥(Gèbèhis)打抱不平。對義大利的仇恨造成西元1922的第二次亞義戰爭。經濟甫重建的亞忒拉完全支撐不住戰事支出,以及來自國際的譴責,終於簽訂《朱薩庇條約》。鉅額的賠款、經濟的衝擊以及戰前戰後重大的士氣落差,進而爆發革命。

西元1923年8月31日,一群由工人、一部分共產主義者和退役軍人組成的「亞忒拉進步組織」佔領拉慕因,展開了一系列的暴動和游擊戰。運動初期,亞忒拉自由組織領導人廷萊頓建立的亞忒拉人民共和國占領了大部分亞忒拉北部,但是內部共產派和自由派產生意見上的分歧,因而分裂。自由派領導人里本斯敦(Libònstun)主張成立以上、下議會為主的共合國,而共產派領導人廷萊頓(Tinlaidòn)則主張以工人階級構成的決議委員會為國家領導階層。不滿共產的自由派領袖裡本斯敦便脫離亞忒拉進步組織,自行宣布成立亞忒拉第一共和國,廷萊頓則建立亞忒拉人民共和國作為回應。

RPrdA

亞忒拉第一共和國國旗

RPdA

亞忒拉人民共和國國旗,星星和紅色部分是向蘇聯致敬

西方列強看見亞忒拉進步組織,正想跳進來削弱新興力量,一方面扶植舊有的亞忒拉王國的勢力。1924年3月18日,由亞忒拉最後一任國王祿爾督三世(Lurdo van Treteus)主導的斯塔圖冷會議正式召開,里本斯敦、廷萊頓、英國首相麥克唐納及其他列強政治人物皆出席這場會議,以確保亞忒拉地區的秩序和利益。最後自由派和共產派達成協議,即《三月停火協議》,雙方以斯塔圖冷為界線,以西的黑德開因規劃給亞忒拉第一共和國,以東則是給亞忒拉人民共和國管轄;亞忒拉王國、亞忒拉第一共和國及亞忒拉人民共和國不得對任何另一方出兵,並規劃斯塔圖冷及周圍地區為和平區,不得有任何軍隊駐紮。亞民共則在五月將萊爾頓全數佔領。

3月25日,亞民共的人民憲法大會正式頒佈憲法,確定在工人會議上共產黨為唯一合法政黨,打壓其他政治團體,這使得列強心生不滿。在接下來的五個月裡,黑德開因境內的軍事零星衝突不時發生。9月16日,里本斯敦企圖將西加林彭賣給法國換取軍隊支援的事情(西加林彭販售案)曝光,廷萊頓和里本斯敦再次決裂,揮兵進入斯塔圖冷。里本斯敦的行徑讓他失去了國會的信任,並廢除他的總統權,緊急推派楊倪丹(Onnidòn)為第二任總統。在混亂之餘,廷萊頓陸續在亞一共的土地上取得勝利,而一些南部和中部省份也響應廷萊頓的「討伐」而宣布效忠亞民共。1924年,10月11日,廷萊頓的軍隊開進亞一共首都丹森(Daunsuin),楊倪丹宣布投降。

楊倪丹的投降等於是西方列強的干涉失敗,不僅讓亞忒拉北部盛行共產主義起來,資本主義者和法西斯主義者也更加地恐慌不安,而楊倪丹投降隔一天祿爾督三世也發急電向法國求救。最後法國、英國、西班牙、義大利及德國皆同意(打錯字的)「已經」濟或軍事方式支援亞忒拉王國,為列強第二次干涉亞忒拉內戰。起初王國聯軍占了上風,一度收復祖拉默和耶金德,但是自從1925年1月7日的盧比芮戰役後反而變成劣勢,亞忒拉皇家軍心生畏懼而漸漸減少投入戰場的人數比例。甚至到了2月3日,熱格里斯被攻陷時,將近四成皇家軍被用來護送祿爾督三世至庫雅茨避難。3月9日,三月圍城爆發,人民都渴望一個具野心的領導家,甚至其中有軍隊叛變加入,導致祿爾督三世頒布退位詔書,亞忒拉王國正式滅亡。取而代之的是由西里季(Širiğè)率領的的亞忒拉第二共和國,並聯手歐洲列強對共產勢力展開反撲。

RDdA

亞忒拉第二共和國國旗,中央星星為亞忒拉民家傳說之「光明星」,引導亞忒拉人往他們的家園邁進。

亞民共始終死守熱格里斯不放,將近六個月的圍城都無法攻下這座亞忒拉的中心城市。7月10日,西里季決定先避開熱格里斯,前往取奪亞民共的工業重地——加林彭和亞海。雖然戰線會就此拉長,但是亞民共已經消耗相當程度的兵力,對亞二共來說不構成問題。7月11日,亞二共軍幾乎毫無阻力地進入拉裴里茨西部。7月17日,亞二共佔領松山(Sonšon)。8月15日,加林彭和亞海皆歸亞二共所有,這對亞民共造成很大打擊。

而東線戰事也於7月19日開始,用於打通亞忒拉和義大利間的道路。東線戰事較西線戰事艱難,直至8月23日才把汪本迪全大區佔領。義大利援軍順利進入亞忒拉後,西里季於8月27日再度對亞民共的熱格里斯發動猛烈攻勢,連續五天的炮火後終於在9月1日進入熱格里斯城。西里季卻決定下令焚燒熱格里斯,作為報復共產黨,尚未逃出的平頻和共產黨幹員總計約三千人死於大火中,直至今日仍然為世人所詬病。熱格里斯大火後,廷萊頓宣布投降,西里季陸續在接下來的一年內擊潰共產勢力和零星武裝組織,並在1926年8月13日宣布亞忒拉統一,包括在維也納會議中從法國取得的亞海、加林彭,以及被義大利佔領的萊爾頓、加比亥。

事實上「1925年革命」這個字彙是不恰當的。這一次的革命範圍擴及亞忒拉全境,時間軸也從1923的占領拉慕因延長到1926的熱格里斯大火,期間的1925為西裴頓王朝滅亡。「1925年革命」這個名詞最先出現在1939年由亞忒拉帝國學院的歷史學者所編輯的《亞忒拉帝國的崛起》,他們當年為西里季工作,也就把1925當作是「神聖的一年」,並用那一年代稱1923至1926年間一系列的政權爭奪活動。

在1925年革命期間(前)出現的革命組織(或相關政黨):

名稱 日期 創辦人 奉行主義 備註
亞忒拉工人陣線 1868-1917 共產主義(後期) 1917年併入亞忒拉進步組織
亞忒拉農工促進委員會 1882-1917 社會民主主義 1917年併入亞忒拉進步組織
亞忒拉建設黨 1899- 西菲爾·奎斯姆 法西斯主義 起初以反共、捍衛西裴頓王朝為主要政治目的,後轉為西里季的獨裁
亞忒拉工黨 1902-1917 社會主義 1917年併入亞忒拉進步組織
亞忒拉共和黨 1903-1924 民主主義 以反對西裴頓王朝為主要。支持自由亞忒拉,隨亞忒拉第一共和國解散
自由促進組織 1905- 自由主義 以反對西裴頓王朝為主要,後期轉而反對西里季的獨裁。
亞忒拉進步組織 1917-1926 李連恩·蔡登 共產主義 隨亞忒拉人民共和國解散
自由亞忒拉 1923-1924 布魯恩·里本斯敦 保守主義 自亞忒拉進步組織分裂出來,隨亞忒拉第一共和國解散

亞忒拉第二共和國(Respublicuo Dutèrs dè Atra, 1925-1945)[]

法西斯崛起 Φašizmo[]

西里季認為,亞忒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雖然作為支援的國家,卻相對地沒得到其他好處。有一部份是因為亞忒拉並沒有處於戰線中,但是亞國得到的也僅有賠款而已,先早被義大利拿走的土地礙於協約國的關係而無法拿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蕭條,失業率飆升,醞釀了一個革命的好機會。同時他也認為,亞國一直處在歐洲政治和地理邊緣,因此在國際上常常被打壓,《亞法非洲協約》就是一個例子,而歷代首相、國王、外長也屈服於這個狀態。這可不行,既然亞忒拉人組成了國家,就一定要捍衛權力到底。為此,西里季曾於西元1911和1919出版《亞特拉人的國家》及《吾心所向萊爾頓》,雖然他在參加戰爭後因為那本書而入獄。

對於同意時間逐漸茁壯的共產勢力,西里季曾公開宣稱是「貧窮人分裂國家的暴行。」「只要實行共產制度,就會任由其他列強來瓜分我們。」「共產的農民有辦法拿起耙子對抗大砲嗎?」為此,他於1921年出獄後加入同樣立場為反共的亞忒拉建設黨。他的法西斯思想快速地受到亞忒拉建設黨的認同,並於1922年出任黨魁,開始他的獨裁之路。隔年,亞忒拉第一共和國成立,西里季表面上表示支持,但他知道以自由為理念的里本斯敦無法維持長久,果真1924年被亞忒拉人民共和國合併。

祿爾督三世求助列強,給了西里季重重的打擊,他原本以為國王會傾全力鎮壓共產運動,而不是哭喪著臉去求別人。「這是把亞忒拉推向被列強武裝干涉的內戰之路,就像1516年的亞忒拉內戰一樣!」,他在1925年3月7號於庫雅茨(Kuhièza)發表的車站宣言如是說,而他激動地揮舞手臂來激起情緒,使得他的政黨被稱作「黑袖黨」。3月9號,他帶著約五千名支持者從庫雅茨車站行軍到當地的行宮,那裏住著避難的國王,祿爾督三世,並把行宮圍了起來,朝裡面扔擲石子,甚至土製炸彈也不時出現,史稱三月圍城。三月圍城的行動逼退了祿爾督三世,西里季即在庫雅茨行宮宣示成立亞忒拉第二共和國。

西里季靠著民族主義打退了共產主義,於1926年8月13日統一亞忒拉全境。但他趁著這股氣勢,於8月15日提出《三項原則》,警告各國不要插手亞忒拉民族的事務,「1925革命是最後一次列強操縱亞忒拉人。」同時也表示「我從來沒有投靠過外國勢力,我和我的軍隊為了亞忒拉而先剷除共產勢力,接著才是外國勢力。我可從來沒和他們合作過,事實上,八成的軍事行動都是由黑袖黨領導。」

Comic1

一張以波蘭球的方式諷刺西里季的漫畫。表面上亞忒拉第二共和國同其他列強組成聯軍打壓亞忒拉人民共和國,實際上西里季並沒有太多合作,事後還表態反對列強干涉。

而亞忒拉國家銀行僅給了黑袖黨四年的準備,自己就在7月6日因為受到美國債務緊縮而倒閉。亞忒拉舉國上下爆發擠兌潮,以確保自己不會在國際的經濟大蕭條中破產。雖然就職總理的西里季推動公共建設等政策,希望民眾能夠增加消費信心,但成果還是有限,而他自己也在1933年3月19日以請辭作為賠罪。

黑袖黨推舉了葉森維(Èsunvar)作為第二任總理。在他的任內,亞國的經濟有所好轉,因而獲得廣大民眾的信心。雖然如此,葉森維心中仍然崇拜著西里季,而在1935年祕密地策畫七月青年團運動,藉機下台,將權力轉移給西里季。

七月青年團運動 Mouvomeunt []

1933年西里季眼看亞忒拉的經濟無法好轉,自己便以請辭謝罪,當時被黑袖黨控制的國會也緊急准辭,好確保黑袖黨的聲望,並重新舉行總理大選。1933年的緊急總理大選中雖然不乏共產黨的人選,但最後仍然以黑袖黨推派人選葉森維當選亞忒拉第二任總理(有無作票至今仍然具有爭議)。

葉森維出身亞忒拉帝國大學經濟學系,這成了黑袖黨推舉他為總理的原因。在接下來兩年內,他推行公共建設,降低稅收,和他國率續簽定貿易協定,經濟開始好轉。而他也深深領悟到,自己能做的只有救起經濟,面對各國間越演越烈的軍事競賽自己可沒有辦法應付。1934年12月8日,希特勒秘密會晤葉森維,希望與他商討關於猶太人的事情,亞忒拉境內猶太人的比例在1623年的加爾符達危機和「宗教解放」後就一直升高。就某些方面而言,葉森維錯誤地認為西里季無法拉起亞忒拉經濟的主要原因是他無法迎合猶太人的胃口,畢竟當時著名的大公司的總裁都是猶太人(如亞忒拉通用汽車製造公司、國民造船公司等),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阻撓經濟改革,和希特勒原先以為的宗教問題不同。

葉森維對於希特勒趕盡殺絕的看法很不以為然,前者認為可以透過法律強行將猶太人建立的公司收歸國有或轉移經營權,後者卻認為要在亞忒拉境內實施種族屠殺。盡管兩者鬧得很不愉快,葉森維還是說了「至少我們站在反共的同一陣線」。他想,有關這一方面還是請西里季處理好了,畢竟有些時候他會認為,在東北實施共產制度或許是不錯的主意,儘管那會招惹很多麻煩,而且西里季和希特勒感情也挺不錯的,他自己卻和希特勒在許多想法上有出入。於是他祕密策劃一場由年輕學子發起的運動。

亞忒拉愛國青年團(l'Ocuup dè Φaug van Nažeun-Amiu Atriž,l'OΦNAA)是一個從1924年就被黑袖黨成立的青年團,原本作為吸收黨員和後勤支援的團體。1934年12月10日,葉森維私下召集了青年團的幾位領導人,他們大多是年輕的、滿腔熱血的、未成年的。之中包括柴爾蓉(Ciaržon Φlikos Žaogriss Ğispir,1907-1945),亞忒拉著名的女性發言人。葉森維將希特勒秘密會晤的事情跟他們講,並請求他們策劃學運,「記得要裝得好像要西里季回來執政,不過請不要抹黑我。」

柴爾蓉答應了,原因是史達林在12月1日的大清洗可以解讀成蘇聯勢力的崛起。12月13日,那天下著大雨,柴爾蓉率領青年團前往亞忒拉國會要求西里季回來重新領導亞忒拉,但效果有限。身為一位學生的她,認為史達林的肅反還不足以撼動亞特拉人的意念。

十二月的行動後,葉森維並沒有指責或開除柴爾蓉的黨籍,而是給予安撫。「西里季當初也是這麼辛苦,即使面對共產黨佔領了亞忒拉人民的精神象徵。」柴爾蓉在12月17日組成另外組成亞忒拉學生行動總隊(l'Ocuup Total Mouvzs van Ètulant Atriž,l'OTMÈA),繼續策畫學運。

學生行動隊一成立,立刻吸引各大學院(Kolliğ)及高校(Licim)的注意。各學院及高校紛紛成立對應的團體,例如亞忒拉帝國大學學生行動委員會(當時簡稱帝動會)。青年軍校也紛紛表示願意支持行動總隊,如優日格青年海軍學校。有關學生的行動一直要到了二月的艾格溫大地震才展開,當時他們投入救災。

1935年7月11日,亞忒拉全國剛進入暑假,帝國大學的火藥俱樂部(Klub van Poudèr dè Kanon)驚傳殺人事件。16日,優日格軍校發生普丹里號事件。火藥俱樂部原為帝國大學之娛樂性社團,往往會在閒暇時間舉辦漆彈射擊比賽,曾經被葉森維評選為亞忒拉全國百大學院社團表率。通常他們都是對於軍事具有狂熱愛好的年輕人,以漆彈代替真槍實彈。7月11日當天,據生還者所言,他們社團內舉辦野外活動,地點選在熱格里斯近郊的一座山丘上。活動進行到一半,突然有隊友開始瘋狂地朝自己人掃射,所使用的子彈還具殺傷力。據說當時有人大喊「列寧萬歲!」。

16日時,優日格軍校的例行海軍操演上,突然發生普丹里號轉向的事故。據當時同為驅逐艦的北維達維亞號的情報,當時普丹里號上發生劇烈衝突,亞忒拉的國旗一度被撕毀。北維達維亞號、穆因號及察赫恩號接近時,普丹里號發生爆炸,迅速沉沒,船上近半數人喪生。

兩件事情均被當時的人普遍認為是共產黨發動的恐怖攻擊,目的是要嚇阻亞忒拉學生對於軍事的熱情。當時的柴爾蓉見狀,立刻率領行動總隊,遊走各大城市,召集學生來到國會要求西里季重新執政,而交通工具由熱心的民眾提供。18日,共十三所大學,三十四所高中及他們的學生團體都來到了國會面前遊行。19日,葉森維請辭,國會准辭,並宣布於23日由西里季重新執政。

20日當天,亞忒拉學生行動總隊副隊長金布瑞(Kimbrii)私自率領激憤的學生闖進亞忒拉共產黨總黨部,屠殺了共產黨黨員,作為警告。柴爾蓉於稍晚發表了聲明,她並沒有準許金布瑞的魯莽行動,並呼籲眾學生冷靜,並免除金布瑞的副隊長職位。七月青年團運動就此落幕。

共產亞忒拉 Atra Ross[]

共產勢力消長

至二戰時共產勢力在亞忒拉境內的消長簡略示意圖。大致上可分為五個階段,圖中尚未劃出二戰後的發展。

共產黨的勢力自從亞忒拉的殖民行動逐漸激烈以來便蓬勃發展。一戰作為協約國的支援,國內雖然沒有受到戰爭影響,軍事支出卻大大增加,工廠內的不人道問題逐漸浮上檯面,再加上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讓共產黨瞬間成為潮流,特別是在貧困的東北地區。

早期的共產活動是由1877年創立的亞忒拉工人權益黨主持,該黨亦率先代表亞忒拉共產勢力加入國際組織(當時是第二國際)。基於當時亞國經濟好轉,亞忒拉工人權益黨運作上偏向於宣揚修正主義,因而參與了第二國際內修正派和正統馬克思派的鬥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亞忒拉工人權益黨轉而支持政府,有違第二國際的原則,後來第二國際也宣告解散。取而代之的是列寧的第三國際。亞忒拉方面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共產派為了處理日漸惡化的經濟問題而整頓國內勢力,於1917年形成亞忒拉進步組織。1919年,亞忒拉進步組織加入第三國際成功,也使得內部的派系鬥爭激烈起來,出現以馬克思主義為首的蔡登(同時也是該組織領導人)、社會民主主義的奎格以及修正主義的宇里斯。1922年,第二次亞義戰爭以亞忒拉賠償巨額賠款落幕,蔡登和廷萊頓順勢打壓修正主義。1923年,國會通過增稅法案,讓馬克思主義派發動拉慕因暴動,欲消滅社會民主主義派系,亞忒拉進步組織的理念得到統一,勢力開始增大。

里本斯敦此時宣示從亞忒拉進步組織分離出來,自行組成自由亞忒拉,奉行較馬克思主義保守的社會民主主義,就某方面而言會被歸類成保守主義。但廷萊頓還是在後來的擴張中成功泯滅了社會民主主義派。

共產的擴張直到1925年革命中的熱格里斯大火後停了下來。亞忒拉人民共和國投降,亞忒拉進步組織解散,勢力大減,取而代之的是西里季的民族主義。但是經濟的衰弱仍給了共產勢力喘息的機會,西里季起初的打壓也沒他之後那麼激烈,森敘(Sunš)便趁機統整共產黨餘黨,於1930年成立亞忒拉共產黨。但是在葉森維短短兩年任期內,經濟好轉,任期尾聲還發生了七月青年團運動,使共產勢力再度大大受挫。西里季重新登台後,對於共產黨的打壓更是嚴峻,要等到1944年亞忒拉由勝轉敗的雄邑戰役後才迎來第二春。

兩大方針 Du Politisèv Mağeur[]

西里季於1935年的學運中重新取得政權後,提出了兩大方針,即「黨國一體,走向繁榮;志向一致,排除異己」。據當時流行的解讀方法是「黑袖黨建設亞忒拉,打擊邪惡共產黨」。根據兩大方針所施行的第一項法令即是《違法政黨取締法》,他於1935年8月3日頒布後開始向違法政黨取締罰金或、查封黨部或甚至撤銷政黨;同時國會通過《違法政黨名單》,亞忒拉共產黨就列在第一個,使得森敘的政黨變成「地下政黨」。

8月7日,希特勒公開和西里季執政團隊會晤,希特勒重申了反猶的立場,「貴國的猶太人比例高得令人擔憂,萬一他們叛變倒向西方呢?」儘管西里季和希特勒達成協議,表面上像是要將猶太人集中處理,但他選擇的方式則是成立「遣送營」,由國家協助猶太人移出亞忒拉。第一個遣送營於1938年在蓋特倫成立。

第四任總理 Presèdant Cuatreus[]

西元1936年9月2日,西里季因肺癌而無法處理事務,因而使亞忒拉政府不得度籌辦第二次緊急總理大選。緊急總理大選於9月20號舉行,以黑袖黨的辛格申(Zingožeun)當選。他上任後,作風比西里季更為鐵腕,先是促使國會通過「國家安全保證法」,讓他可在必要時宣布戒嚴;10月又通過「國家運輸管制法」,控制物流以及必要時可徵調民間運輸工具;11月頒布「國家安全再保證法」,規定非總理親自下達命令或因故身亡時不可舉行總理大選

罕巴希爾事件 Kas Χanbakšard[]

1938年末,德國科學家漢因和斯特拉斯曼發現核分裂,隔年世界普遍承認原子彈的可行性。1939年9月26日,此時德國已經向波蘭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辛格申除了出兵法國外,亦和希特勒達成協議,推動「烏蘭科斯謨斯計畫」(亞忒拉語:Urankosmus、英語:Urancosmos,意即「鈾世界」),簡稱U計畫。透過亞屬剛果秘密地運來鈾礦,結合亞德兩國的技術和資源,預計能在1944年研發完成。惟1941年德國對蘇聯的戰爭不如預期,U計畫只好停擺,德國和亞忒拉各自發展原子彈。辛格申仍不放棄,他深信這是「亞忒拉麵對同盟國最後的籌碼」,於是改推動「普路托科斯謨斯計畫」(亞忒拉語:Plutokosmus、英語:Plutocosmos,意即「鈽世界」),稱作P計畫,研發總部從亞忒拉帝國學院核子物理大樓轉移至建立在黑德開因深山當中的阿爾當莊園。

1942年6月20日,阿爾當山莊中的實驗用核子反應爐發生爆炸。基於當時對於核子反映掌控的技術尚未純熟,亞忒拉當局並沒有對於輻射汙染恰當地處理,造成救火隊大多數人遭到輻射灼傷,並且有許多人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死於輻射疾病。7月2日,西里季下令停止救援,立刻疏散周圍人民,並從空中降下混凝土封住阿爾當莊園,當時暱稱「墓園」(Kur Grava)。據說當時空中可見蕈狀雲,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看見原子彈的蕈狀雲,然而這是一次失敗的試爆,真正成功試爆是在三年後的美國,那也是原子時代的真正開端。

瓦赫列克探計畫 Proğèkt Vahalektam[]

1944年初的雄邑戰役讓亞忒拉和同盟國間的形式扭轉,辛格申也為了應付亞忒拉戰敗的可能而準備「瓦赫列克探計畫」(亞忒拉語:Proğèkt Vahalektam)。「瓦赫列克特」在古亞忒拉語即是「趕羊上山」,辛格申的用意是要建設「大後方」,以便延長對同盟國的入侵。他原本選定的地方是黑德開因,但顧及到那裡的核汙染而改到大是地,把那裡的一座小村莊 Φolah 改造為第二首都。靠著亞忒拉東北部的深山地形,只有空軍勢力能勉強進入大是地並對法洛荷進行轟炸。雖然如此,亞忒拉仍於1945年6月13日投降。

瓦赫列克探計畫意外地帶動了亞忒拉東北的發展,儘管時間有限而成效不彰。

第二次世界大戰 Guerr Maunzs Dutèrs[]

西元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辛格申立刻發布了緊急命令,對波蘭宣戰,並催促國會通過《亞忒拉暫時緊急法》,該法在六天後被公布。而根據先前加入的《三國公約》,亞忒拉必須協助德國攻擊波蘭,受限於地理因素而只能派出轟炸機支援。同一時間辛格申開始準備對法國的攻勢,而對瑞士方面也達成《蘇黎世協定》,讓亞忒拉軍隊能使用瑞士的鐵路前往德國。

1940年5月10日,德國開始入侵低地國,並且軍隊來到了法國。亞忒拉在馬其諾防線被攻破後也派出裝甲師和步兵團從南方平原帶進攻法國,並向法國和英國宣戰,僅八天法國就投降了。在後來的佔領區劃分中,亞忒拉被劃分到地中海沿岸一帶,使得亞忒拉在地中海的勢力增長不少。隨後亞忒拉參與了軸心國和英國在非洲的戰場,雖然剛開始情況並不樂觀,辛格申便派遣昌敦(Cianndon)前往突尼西亞和當時在那裡的隆美爾會師。

黃玉行動 Lò Acutt van Topoz[]

1941年6月22日,德國對蘇聯發動巴巴薩羅行動,欲在最短時間內以閃電戰攻佔蘇聯,就像西歐那樣。亞忒拉基於地理因素透過陸路支援對蘇聯的行動極為不便,辛格申便欲打通當時由土耳其共和國控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儘管土耳其採中立態度,仍不對亞忒拉開放海峽。辛格申將土耳其的態度解讀為受蘇聯控制,便於7月2日了黃玉行動,強行佔領博斯普魯斯海峽和周圍的地區,製造了伊斯坦堡大屠殺,並在那裡扶植一個傀儡政權—西突厥共和國(West Turk,Turcuo Uèst)。

亞忒拉在佔領博斯普魯斯海峽和伊斯坦堡這方面算是成功地,西突厥共和國也成功建立,但對於接下來往東佔領土耳其全境卻遭到了比預想中更大的阻力,這也超出了黃玉行動的方針,亦使得土耳其加入同盟國。

AtraSecond During WWII

亞忒拉第二共和國在第二次大戰期間具有統治權力(或傀儡政權)的地區。從深到淺依序為亞忒拉第二共和國、亞忒拉法國佔領區、西突厥共和國、南烏克蘭佔領區

伊斯坦堡大屠殺 Masakrè dè Istanbul[]

黃玉行動開始後不久,7月5日,亞軍包圍了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伊斯坦堡,那裡是土耳其的重地。經過三天不停的飽和攻擊之後,7月7日亞軍進入伊斯坦堡,在安納托利亞方面將軍馬薩瑞耶的指示下,士兵瘋狂地對伊斯坦堡的土耳其人展開屠殺,強姦婦女,目的要為土耳其帶來重大傷害,「作為復仇」。

事後馬薩瑞耶因為擅自下達屠城命令而被革職,改由他人主持佔領土耳其的占領行動。

青金石行動 Lò Acutt van Lapis Lazil[]

青金石行動世繼德國在1941年6月發動的巴巴薩羅行動失敗後,試圖在蘇聯南方取得石油並從土耳其北部和原先在西部作戰的部隊包抄的攻勢。青金石行動兵分兩路,以德軍為主的一路從第聶伯河往東推進,以亞軍為主的另一路一路則佔領克里米亞半島,並計畫在高加索北部的一座城鎮馬爾科普會合。行動開始於九月中旬,因此辛格申希望軍隊能快速推進,否則進入了冬季會使優勢衰減。

行動初期還算成功,到後來的蘇聯大量援軍拖慢了北路的行軍,進入冬季後更是陷入僵局。最終北路軍只能將前線推進到頓河上的羅斯托夫,使得南路軍只好將會軍地點改為羅斯托夫,前往拯救被蘇軍圍城的北路軍。第二次羅斯托夫會戰結束後,青金石行動告終。

彩虹隊 Ocuup Šielark[]

亞忒拉在佔領土耳其期間曾在當地及亞忒拉境內強制徵召15到35歲的婦女作為「彩虹隊」。這些婦女被送到戰爭前線,在白天負責軍事後勤雜物,在晚上則成了軍隊的慰安婦。面對軍隊撤退時,若是彩虹隊的婦女來不及撤退,則會被敵軍當成俘虜或慰安婦對待。

1969年亞忒拉總統柯爾頓曾就土耳其慰安婦問題公開道歉。

雄邑戰役 Guerr an Χuneè[]

亞忒拉和同盟國間的情勢扭轉發生在西元1944年8月18日的雄邑戰役。早前的6月6日的諾曼地登陸已經奏效,盟軍開始慢慢往內陸滲透,而八月中旬時「龍騎兵行動」計畫要在亞忒拉南方新奇爾季的地方展開另一場搶灘。由於亞忒拉長期將海軍及陸軍投入在蘇聯和土耳其的行動,使得在亞忒拉地區的兵力略顯不足,即使如此還是和試著佔領察迦恩海灘的同盟軍展開廝殺。8月16日晚上七點,盟軍終於控制察迦恩海灘並建立起灘頭堡,並準備向熱格里斯進軍。

8月17日,新奇爾濟在受到少數火力的阻擋下被盟軍佔領。8月18日,盟軍正式啟程,前往佔領雄邑。雖然雄邑建立在丘陵帶上,屬易守難攻的地形,但同時那也是穿越南亞忒拉丘陵帶往熱格里斯和其他地方前進的關卡。辛格申雖然於察迦恩戰役後緊急調動了支援義大利和在法國抵抗盟軍的軍隊回來應戰,但仍因效果有限而讓雄邑失守。自此亞忒拉走向失敗之路。直至1945年6月13日,盟軍攻佔法洛荷,辛格申投降。

法西斯垮台[]

亞忒拉第三共和國(Respublicuo Treteus dè Atra, 1949-)[]

同盟國佔領時期[]

1945年6月13日亞忒拉第二共和國投降,英、美和法依照《奈內亞宣言》共同組成「亞忒拉事務委員會」,當時簡稱「同盟國政府」,總部設在熱格里斯。在為期四年的接管時間內,大大小小的審判除了在國際法庭上上演外,在廷格斯敦的國會大廳亦有舉行。

Flag During Occupation

盟國佔領時期亞忒拉事務委員會對外代表旗。從中可以看到一度因西里季的法西斯主義而遭移除的西裴頓柵欄,亞特拉人的象徵。

在英美法佔領的四年內,為了去除西里季和辛格申的崇拜而利用了亞忒拉人最自豪的西裴頓王朝作為重建主題,同時把首都改為曾因為大火而遭廢棄的熱格里斯。原設於廷格斯敦的國會大廳在軍事審判結束後改建為紀念博物館,存留至今。同時,亞忒拉事務委員會和其他同盟國簽署了《格涅伯斯合約》,將亞忒拉在過去兩百年內對外的殖民行動或領土併吞退還給原主,亞忒拉的面積迅速縮減為亞忒拉王國最初擁有的那一塊,以作為戰敗賠償。

1949年6月13日,同盟國結束佔領,亞忒拉事務委員會將全力讓渡給已決定好人選的亞忒拉第三共和國總統及內閣群,儘管這樣子指定接班人在當時惹來不少爭議。

熱格里斯危機 Kris Žaogriss[]

西元1959年,長達十年的總統指定階段結束後,亞忒拉終於開始第一屆人民總統及國會選舉。儘管當時亞忒拉接受了馬歇爾計畫的援助,少了殖民地做為原料支柱而導致經濟一蹶不振,而財富又因為戰亂和亞忒拉事務委員會「近乎獨裁」的統治方式而聚集在那些委員身上,引發不少民眾不滿。呈現在大選上的是國會中共產勢力和資本勢力不相上下,儘管代表資本右派的亞忒拉和平黨以微小的席次差距勝過亞忒拉共產黨,在總統的選舉當中反而共產黨贏得比和平黨更多的票數,共產黨出身的開爾敦贏得位置,造就亞忒拉有史以來第一次總統首相和國會多數黨分屬不同黨派的局面——尤其是在冷戰時期。

消息一出,震驚整個歐洲。由於當時人們畏懼開爾敦(Kelldun)會組成共產內閣而使國家赤化,進而對歐洲乃至美國造成威脅;要嘛就是內閣和國會發生激烈衝突,進而引發內戰,或甚至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可是當時除了罷免外並沒有可以使總統下台改選的方法,全世界的人只能屏息以待。而同時北約也秘密在法國部署飛彈,華約也為了隨時可能爆發的衝突而將軍隊和飛彈調至捷克。每個國家都已經劍拔弩張了,出個什麼差錯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當然開爾敦不是不知道冷戰的緊張情勢,無奈的他只好自國會最大黨,亞忒拉和平黨中組閣。儘管如此可以使亞忒拉的緊張氣氛降低一些,但接下來的六年內開爾敦承受了莫大的壓力,尤其是1962年的古巴危機。赫魯雪夫在當年五月曾向開爾敦致電,要在亞忒拉西部面向西方的山坡地部屬長程飛彈,作為支援部屬在古巴的飛彈用。開爾敦拒絕了,也因此在接下來的五個月內遭到來自共產黨不斷的施壓,直到古巴飛彈危機結束。

直到1965年開爾敦下台前,亞忒拉都處於一種恐怖平衡中,也就是為什麼開爾敦在位六年總是花心力在國內建設,除了於1961年加入聯合國外對於國外外交事務顯得冷漠。這六年,開爾敦和聚集在亞忒拉周圍的軍隊被合稱為熱格里斯危機。

亞忒拉對外關係[]

歐洲方面[]

1950年法國和德國間的「舒曼計畫」公布後,尚處於同盟國佔領狀態的亞忒拉也參與簽署了《巴黎條約》,組成歐洲煤鋼共同體(英文: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unity,ECSC;亞忒拉語:Kommunauteè Èuropès van Karbun et Acir,KÈKA)。之後亞忒拉亦參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和體的成立,熱格里斯危機過後也加入合併條約,組成歐洲各大共和體。1992年馬斯垂克條約簽訂,亞忒拉至今都是歐盟的一員。

1948西歐聯盟為了防範德國和亞忒拉的可能武裝反抗而成立,儘管這兩者的威脅不比蘇聯大,而且西德於1954年、亞忒拉於1965年加入。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英語: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亞忒拉語:l'Orgaènèz dè Traèteè van Atlònt Nord,OTAN)成立,亞忒拉於熱格里斯危機後加入。

非洲方面[]

由於亞忒拉位在地中海北方,自古以來和地中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地中海關係的概念最初於1987年由亞忒拉所提出,最初的用意是要成立像經濟共同體那樣的關稅同盟以減少海運成本。1988年新奇爾濟條約簽署,1989年地中海經濟同盟(亞忒拉語:Kommunauteè dè Èkonomiè van Medeèterrèn,KÈM)成立,在合併前共有21個成員國——阿爾巴尼亞、亞忒拉、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賽普勒斯、法國、希臘、義大利、馬爾他、蒙特內哥羅、斯洛維尼亞、西班牙、土耳其、阿爾及利亞、埃及、以色列、約旦、黎巴嫩、摩納哥、敘利亞、突尼西亞。類似的觀念在1995年在歐盟會議中再度被提出,歐洲—地中海夥伴關係建立,地中海經濟同盟於翌年併入該夥伴關係。2008年,亞忒拉亦加入地中海聯盟。

另外,亞忒拉也於1991年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地中海帆船節(Mediterranean Sailboat Festival,Φestivul dè Seèlnevè van Medeèterrèn),冬天時地中海將吹起西風,參賽國的代表隊必須從亞忒拉西邊的美泰美西亞航行到東邊的格拉斯澤。亞忒拉也因此而和帆船扯上關係,人們提到亞忒拉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帆船,因而表現在波蘭球漫畫上。

ATRA STROGNO

一張有關亞忒拉的波蘭球漫畫,圖中亞忒拉球帶著水手帽。

亞洲方面[]

起初亞忒拉在同盟國佔領下和中華民國有所建交,但歷經國共內戰和熱格里斯危機後亞忒拉麵臨抉擇。後來基於國際情勢時於1967年和中華民國斷交,承認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由於正值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時期,據報當時亞忒拉將大使館撤出台灣時,外交人員被番茄和雞蛋砸得滿身都是。當時還不時出現「亞狗賣台」、「China tell Atra sell」等的標語。

亞斯塔羅德一號 Astrodo I[]

1965年柯爾頓上台後,態度明顯擺向美國。1967年他的政見「摘星計畫」開始實施,除了亞忒拉太空技術中心(Cientrèz van Teknoloğ Spacilzs Atriž,CTPA)成立外,1968年於亞忒拉外島薩恆(Sahum)建立薩恆太空發射中心(Cientrèz van Spacil Sahumzs)。

西元1975年9月2日,亞斯塔羅德一號(Astrodo I)在階梯一號號運載火箭(Žellas I)的運輸下從薩恆太空中心升空,並成功進入軌道,使亞忒拉躋身太空競賽。在往後的六年內,亞忒拉繼續發射了九枚衛星。

1996熱格里斯奧運[]

1996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在熱格里斯,也帶動當地建設。選手村至今被當作國家住宅出售,而體育館則保留下來。

1999年亞忒拉航空337號班機空難[]

1999年8月10日,亞忒拉航空337號班機在從英國倫敦飛回亞忒拉熱格里斯途中遭到恐怖份子劫機,墜毀於群岳大區的深山中,機上全數276名乘客全數罹難。整起空難一開始輿論就指向穆斯林恐怖份子所為,8月13日熱格里斯艾格斯堡前甚至聚集了要給予穆斯林嚴重製裁的人們。

約一個月後,初期調查報告指出該恐怖份子為埃及裔的穆罕默德·伊本·馬夫罕荷,國內反穆斯林的聲勢開始壯大,各地傳出阿拉伯裔經營的商店被洗劫的消息。埃及透過駐亞忒拉大使館表示抗議此類行動,在經過幾次鎮壓之後,反穆斯林的聲音稍微平息。

2001年911事件[]

2001年九一一恐怖事件發生後,國內的反穆斯林聲浪再度升高,新上任的總統金歐斯(Kinios)隨即促使國會通過《國家安全保護法》,原本預定從2002年1月1日起開始把亞忒拉全境內的中東裔人民強制遣返回國,並宣布伊斯蘭教為違法的宗教。消息一傳出立刻引來批評聲浪,其中以穆斯林比例最多的南柴雷大區抗議最激烈。隨著各地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衝突越演越烈,國會緊急宣布《國家安全保護法》失效,但這股衝突則持續了好幾個月才從媒體頭版消失。

在那之後亞忒拉對中東的航班減少了,關稅也提高了好一陣子,關係也降到冰點。國內反穆斯林的情緒要過了好幾年後才會漸漸被檢討。


亞忒拉歷史
Flag-Vertical 亞忒利亞公國 Old Flag
亞忒利亞獨立戰爭 ·綴斯登宮政爭 ·綴沃分裂 ·豐收戰爭 ·入侵米蘭 ·第一次亞忒拉內戰(路博烏斯的大盜賊 ·信仰稅 ·天堂券和撒旦罰 ·沃伐宮宴會 ·蓋特倫事件 ·兩方作戰 ·砲轟巴托克 ·拉慕因談判 ·濃湯論和清湯論 ·第二次拉慕因談判) ·《亞忒拉獨立宣言》
亞忒拉王國 Atramia National Flag
定都熱格里斯 ·佳德爾宮 ·《陽台宣言》 ·《七月宗教令》 ·春耕暴動 ·加爾符達危機 ·「大投降」 ·廢除國教 ·懷爾列瘟疫 ·法國大革命和亞忒拉 ·薩伏葉爾王國 ·亞忒拉殖民帝國 ·十一月暴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亞忒拉 ·第二次亞義戰爭 ·第二次亞忒拉內戰(佔領拉慕因 ·里廷分裂 ·《三月停火協議》 ·「討伐」 ·第一次熱格里斯戰役 ·三月圍城)
亞忒拉第二共和國 RDdA
1925年革命 ·《亞忒拉緊急危難臨時法》 ·熱格里斯大火 ·遷都廷格斯敦 ·亞進解散 ·亞忒拉國民制憲大會 ·經濟大蕭條 ·亞共成立 ·葉森維四年執政 ·《陽光法》 ·火藥俱樂部事件 ·普里丹號事件 ·七月青年團學運 ·兩大方針 ·第二次世界大戰(罕巴希爾事件 ·瓦赫列克探計畫 ·《亞忒拉戰時緊急法》 ·沙巴勞動集中營 ·P3302營 ·彩虹隊 ·風暴隊 ·7086名單 ·五七大屠殺 ·《奈內亞宣言》) ·探鐸審判
亞忒拉第三共和國 Atramia National Flag
亞忒拉事務委員會 ·亞忒拉國民憲草大會 ·《亞忒拉第三共和國憲法》 ·第一屆人民議員及總統大選 ·熱格里斯危機 ·加入歐洲共同體 ·亞忒拉的歐債危機
Advertisement